“當前,華菱加快由生產型企業向生產服務型企業的戰略轉型,把現代物流定位為“1+5”產業布局的支撐性產業,正在抓緊制定水運物流發展規劃,努力構建水運湘軍的龍頭企業。2012年華菱水運物流量為1600萬噸,今年將達到2000萬噸。”在8月中旬華菱湘潭鋼鐵集團有限公司與長沙海關開展的工作會商中,華菱集團董事長兼湘鋼總經理曹慧泉如是指出。同時,《中國冶金報》記者也了解到,湘鋼水運年創效能力已經達到6.6億元。
從2004年起,湘鋼就開始有意識地發展水運物流。不過,當時的發出點僅僅是為了規避鐵路運力緊張的“瓶頸”制約。當意識到水運與鐵路運輸相比,更能創出巨大的經濟效益時,湘鋼發展水運的步伐邁得更大了。
湘鋼水運的發展軌跡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三步:
第一步,醞釀起步源于企業需求驅動。鋼鐵企業采購的資源量大、布局廣、物流運輸距離長。湘鋼每年的采購量約為1800萬噸~2000萬噸,平均運距在1000公里以上。華東等沿海地區也是湘鋼產品重要的銷售區域,此外還有海外出口。水運對湘鋼實施產品結構調整,向寬厚板,特別是超寬超厚板拓展,發揮著運輸保障作用。作為內陸型企業,物流成本高是先天性劣勢,與沿海鋼鐵企業相比,湘鋼每噸鋼運費要高出150元左右。要想降低這一成本,必須改變以鐵路為主的物流運輸格局。
湘鋼發展水運,具有良好的資源支撐。依托湘江和長江這兩條黃金水道,可以便利地實現通江達海。此外,水運在節能環保等方面的優勢符合長株潭兩型社會的建設趨勢,當地政府對湘江水運也有長遠的規劃構想,這些都為湘鋼發展水運物流提供了重要契機。
第二步,水運規模的快速發展。湘鋼首先積極開拓渠道,布設水運的網、線、點,在長江沿線和江浙沿海選擇戰略合作港口,開發航線。上海的羅涇港,江蘇的南通港、江陰港、南京港等,都是湘鋼使用的重要港口。
其次,湘鋼建立了水運隊伍,主要是借助社會資源,與一些船運公司形成比較緊密的合作關系,對湘鋼水運物流的能力提供支撐。有關人士認為,如果自已建立船隊,運行成本將很高,加之水運面廣線長,所涉及的方面較多,湘鋼也缺乏這一類經驗。但在與船運公司的合作上,湘鋼有自己的優勢,資源量大并且穩定均衡。
再其次,湘鋼完善了配套設施建設。湘鋼最早只能使用湘潭市航運公司的鐵牛埠碼頭發運產品,開始時年發運能力只有幾萬噸,經組建股份制公司擴建后,年發運能力提升到上百萬噸。現在,湘鋼生產區沿湘江共有4座碼頭,包括湘鋼和華菱參股的順通、順達兩座卸礦碼頭,可通過料線把礦石直接卸進湘鋼的料場。湘鋼自建用于寬厚板發運的順祥碼頭緊鄰兩個寬厚板生產廠,裝船十分方便。同時,湘鋼在岳陽港也擁有中轉能力,日可過駁礦石4萬噸、鋼材1萬余噸。
此外,他們還用先進的信息化手段管理水運物流,建立了在途產品信息系統,每艘船裝有GPS定位系統,產品從出庫開始到發運之后的每一個環節,都實現了跟蹤掌控,過程清晰。
9年時間,湘鋼水運從無到有,從年運量不過區區幾萬噸到上千萬噸,且與鐵路運輸份額相當,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。與鐵路運輸相比,靠水路運輸800萬噸進口礦,每年可創造經濟效益5.6億元;產品水運外發創效也在1億元以上,同時還擴大了產品銷售半徑,使湘鋼產品的運距得到大大延伸。近幾年,湘鋼通過優化物流運輸方式,每年所降低的成本都不低于1億元。湘鋼水運還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,帶動了整個湘江流域和湘潭市的水運業發展。
第三步,鞏固成果,面向未來。曹慧泉曾表示,水運物流因其運量大、成本低、能耗省、占地少、對資源占用小、環境污染少等,具有其他運輸方式不可取代的優勢和發展潛力。“一條3000噸的船,其運載量基本上能超過一列火車,相當于120輛汽車,這代表著水運物流的能源消耗大概只有鐵路的1/3,只有公路的1/10,其運輸成本相應亦較低,特別適合大宗物流。”在曹慧泉看來,如何借助湖南發展水運的宏圖構想,把湘鋼水運進一步做大做強,從單純地為企業服務降低物流成本,到“走出去”為社會服務創造效益,形成具有競爭力的水運物流產業,正是湘鋼水運的發展空間,也是湘鋼提升自身競爭能力的一個重要發力點。